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长者专区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从头越!探寻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成功密码

2023-12-18 09:26   来源:钦州发布   作者:融媒体记者 田时胜 陈妮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南海之滨,北部湾畔,星光璀璨。
2023年12月6日,1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中海金星”轮,今年第6次进靠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码头智慧运营中心11楼,技术人员轻点鼠标、慢推操作杆,百米外海蓝色的巨型岸桥应声降下钢铁“抓手”,将一个重达20多吨的集装箱平稳地吊装到智能导引运输车(IGV)上,彻夜繁忙的作业现场,伴着阵阵涛声,奏响“向海图强”的和音。

15万吨级集装箱船舶“中海金星”轮满载集装箱驶离钦州港。融媒体记者 刘宇翔 摄

超大型集装箱船舶常态化靠泊,全球各地的巨轮往来于此,汇聚成70条集装箱航线,连接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勾画出港通天下的航运贸易网;一个个集装箱上船下船,里面“装载”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韧性与活力。
去年6月28日,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项目以伟岸的雄姿伸向无垠的大海;今年,二期工程提前近半年建成并投产。这一神来之笔,使“海”与“铁”在这里实现互联互通,架起“一带一路”陆海双向互济的金色桥梁,推动钦州港跻身全球集装箱港口35强,为中国乃至全球的集装箱码头建设贡献“北部湾方案”。
全国首个海铁联运集装箱码头、全球首创“U”型工艺,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何以何能?“一带一路”十周年,记者十进港口,探寻其成功背后的密码。

碧海蓝湾涌“金浪”。新华社记者 张爱林 摄

港兴通天下,智港天下通。
北部湾港是中国沿海主要港口之一,是我国内陆腹地通往中南半岛东盟国家最便捷的门户港。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强调,“一定要把北部湾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运营好,以一流的设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广西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为扩大开放合作多作贡献。”
进入新时代,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方兴未艾,特别是青岛港以及上海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相继建成投产,发展自动化、智能化集装箱码头成为提升港口综合竞争力的“标配”。

轨道吊设备监造。

“北部湾港要发展,要实现弯道超车,必须要有自动化码头。”2019年,经过广泛调研、充分论证、精心谋划,自治区党委、政府向北部湾港务集团下达一项特殊而艰巨的任务——建设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
自动化码头被誉为“港口科技王冠上的明珠”。当时,全球自动化码头仅有13个、全国仅3个。要在广西这样一个港口体量不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规划建设自动化码头,无疑难如登天。
接到任务,时任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的温富荣,一筹莫展。尽管在港口一线摸爬滚打17年,有着丰富的码头建设经验,也曾参与建设北部湾港第一个、华南地区第二个20万吨级专业化码头,创造多项业内第一,但当真正触碰自动化码头技术时,他才发现过去的积淀,在这个全新的赛道上微不足道。

温富荣与技术人员商讨工作。

“山不向我走来,我便向山走去。”
闯进陌生的领域,操盘全新的事物,温富荣“摸着石头过河”。没过多久,温富荣和技术团队成员赶赴上海,专程到“全球港机之王”,也是全球唯一具备自动化码头总承包能力的上海振华重工“取经”。
哪知,首次登门就被泼了一瓢冷水。“你们的基础太薄弱了,自动化码头不是谁都能建的!”听闻北部湾港当年的集装箱吞吐量才300万标箱,一名陪同的技术人员“好言相劝”。
“听不懂专业介绍,就看宣传片,刚开始还看得津津有味,到最后反而变得有点‘垂头丧气’。”温富荣说,这次考察让大家大开了眼界,更看到了巨大的差距——建自动化码头不仅需要雄厚的财力支撑,更需要高端的人才支持。

项目建设团队在研究讨论设备优化问题。

回来后,温富荣感到压力很大,满是挫败感。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
“这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的重大决策。我们一定要扛下来。”那一刻,他没有退路,只能谋求出路,第一步便是招贤纳才。
温富荣翻遍北港股份公司所有技术人员的履历,通过反复遴选,才勉强找到几个有基础、有条件的年轻人。就在他为人才短缺而苦恼之际,拥有自动化码头建设经验的宋海涛从青岛港辞职来广西发展,成为项目组初创成员之一。几个月后,又通过招聘集聚了不少新生力量,一支平均年龄仅33岁的项目攻坚团队就这样组建起来了。
时来天地皆同力。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提出建设钦州港大榄坪南作业区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钦州港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给这支创新团队注入“强心剂”。

开拓创新,担当作为的项目部IT组。

工艺布局和流程是自动化码头的核心。
“上海建设一个自动化码头花了100多亿元,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掂量着家底,温富荣和团队都明白,北部湾港要走出自己的自动化码头之路,必须因地制宜搞创新,拿出更经济、性价比更高的方案。
不妄自菲薄,也没有照搬硬套其他港口自动化码头的建设模式,项目团队成员年轻,充满干劲、闯劲、韧劲。各小组“恶补”专业知识,翻烂了一本本专业书籍、破解了一道道技术难题,将涉及十几个学科和专业的纷繁复杂的信息串联起来。
两年多时间里,团队足迹几乎跑遍国内所有全自动化、半自动化码头,拜访了几十个自动化码头设备供应商,与100多名业内顶级专家面对面切磋200多次,在摸清了自动化码头各项系统、原理、组成的同时,一个创新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布局方案——“U”型工艺方案也逐步浮现。
自1993年起,传统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均采用垂直布局,在“陆侧”+“海侧”两端端部,采用高速轨道吊接力作业,因而对土建和设备的要求较高。而钦州港区码头陆域纵深长,不适宜传统工艺。而“U”型工艺布局采用“侧边装卸”作业,装卸点多、出箱灵活,低速轨道吊即可满足作业需求,设备采购成本较低,其运营能耗、设备损耗率及建设成本也较低。此外,“U”型工艺实行交通分流,即通过堆场垂直岸线布局,以及“U”“I”型道路交替的设计,人工集卡与智能导引运输车(IGV)交通分流、物理隔离、互不干扰,既实现同一堆场可同时兼顾陆侧及海侧集疏运作业,又保证自动化作业的安全性,可谓“一举多得”。
但这项工艺尚属全球首创,无人敢保证其成功率。
为确保方案的可操作性,团队集中驻扎南宁总部,平均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白天和国内专家研讨,晚上和欧美专家远程探讨,用算法分析、逆向推导、模拟仿真等手段一点点地攻坚克难、抽丝剥茧。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000多个日夜里,2000多次专题研讨中,整个团队将500余个设计方案推倒重来,800多次修订设计图纸,一套更适合钦州港特点与地理条件,且投资少、运营成本低、更适合北部湾国际门户港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全球首创的“U”型工艺建设方案最终从“任务书”变成“施工图”。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科技自立自强,时时刻刻都考验着“奔跑者”和“创新者”。
自动化码头这一世界强港趋之若鹜的“大国重器”,在国外建设工期一般需35个月左右,国内建设速度最快的青岛港,也用了25个月。而给到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设工期仅23个月。彼时,全球正受新冠感染疫情影响,任务之重、时间之紧、挑战之大,对温富荣团队而言前所未有。
项目建设环环紧扣,难题却层出不穷,团队采取“集中火力攻坚、分组逐个击破”工作法,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

轨道吊设备监造。

2021年元宵节刚过,第一批入驻工地的工程组成员一头扎进项目现场。技术骨干骆千珺和同事们同吃同住,白天跑施工工地、晚上查建设基地,核周期、定方案,整年无休,遇到问题就联合建设、监理、施工以及设计四方人员第一时间现场研究解决。
智能生产管理控制系统(TOS系统)作为自动化码头的“智慧大脑”,由韩国CLT和上海振华重工两家公司联合开发。按照计划,TOS系统于2021年初启动,但直到2021年4月底,两家公司仍未达成合作协议,严重影响项目进度。
心急如焚的宋海涛星夜带队奔赴上海,召集两家公司召开三方技术谈判会议:一定要促成双方合同的签订!
会议每隔两小时就中断一次,会谈三方向各自公司总部高层汇报谈判进展,一场“马拉松式”谈判就这样持续到翌日凌晨3时多,连刚出差回到的上海振华重工总承包项目负责人杨海胜,也被宋海涛直接从机场拽到谈判现场。经过长达26个小时的谈判,两家公司最终在关键条款上达成共识,并在合同上郑重签字。
“再晚一点签合同,这个项目可能就‘黄’了。”回忆起这次险象环生的谈判,技术员邓明浩心有余悸。

2021年6月,建设项目部工程组与外单位一同进行现场图纸核对工作。

让“施工图”变成“实景图”,设备制造是重中之重。
“在我们这里,绝不敢有等靠要的思想。”抢工位、抢下料、抢工人、抢进度,驻扎上海振华重工设备制造工厂负责设备监造的技术员吴丛铭,2021年1月加入项目组,一年间往返上海30余次。他所带的小组用10个月完成了自动化双小车岸桥制造,用6个月完成了自动化轨道吊制造,创造两大设备国内最短制造周期纪录。
“期间,正好孩子出生,我只请了5天陪产假。虽然有点遗憾,但如果孩子长大后知道爸爸当时参与了一项‘大国重器’的建设,相信他也会为我骄傲的。”吴从铭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2021年6月3日,首批设备自动化轨道吊到港安装在央视新闻频道直播,全球为之震撼。
2022年3月,码头一期项目迎来最紧张的设备联调测试阶段。项目IT组成员周桂安、杨远标、黄俊中及各自的团队在机房、码头之间往返跑,夜以继日组织系统联调测试,就像一列连轴转的火车,从深夜奔向黎明,再从黎明奔向下一个深夜。
“每个港口特点不同,没有任何一个技术方案可以照搬照抄。经过无数次失败与成功,我们才慢慢摸索出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测试的方法。”每一次测试都如履薄冰,但技术员周文彬都被大家知重负重、毫不气馁、毫无怨言的精气神所鼓舞。
工程有多苦,匠心就有多笃。“这帮年轻人真的很拼,苦干实干。凌晨4时多还在微信聊工作,挺感动的。”上海振华重工钦州港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部副总经理王勇说。

2022年6月28日,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项目正式开港运营。

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2022年6月28日,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全球首创“U”型工艺、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项目正式开港运营,是继厦门、青岛、上海、天津之后中国第5个、全世界第15个投入运营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为中国乃至全球智慧港口建设贡献绿色、高效、经济、智慧的“北部湾方案”,在世界港口发展史上留下独属于北部湾印记的浓重一笔。
用汗水浇灌收获,以实干笃定前行。
北部湾港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项目入选交通运输部新基建智慧港口重点工程,荣获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第二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交通工程类一等奖、中国勘察设计协会第十二届“创新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大赛一等成果等各级荣誉,被评为“广西交通运输科技示范工程”。
2022年11月2日,中远海运“喜马拉雅”轮在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靠泊作业,是北部湾港史上靠泊作业最大的集装箱船舶,该次作业也是北部湾港历史上第一次集装箱单船作业量超过1万标箱的作业。参与“喜马拉雅”轮作业的远控员蒋成惠事后才知道,这次装卸作业打破了码头启用以来的多项作业效率纪录。这标志着北部湾港已经完全具备常态化接卸超大型集装箱船舶的能力,对于北部湾国际门户港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建设具有标志性的意义。

智能导引运输车。

冬日的北部湾海面港阔水深,碧海蓝天之间,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杳无人影,生产作业却如行云流水:智能导引运输车(IGV)搭载着集装箱有序穿行,无人轨道吊将重达数吨的集装箱轻巧抓起、精准堆码……智慧港口、绿色港口在这里呈现得淋漓尽致。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跃成名,团队成员并未躺在荣誉簿上“睡大觉”,而是向着更高的目标孜孜以求——打造“智能、高效、绿色、便捷”的世界一流智慧绿色港口。
“自动化码头比传统码头更高效便捷,提卸箱速度非常快,从进闸到提箱出闸只需要15分钟。”防城港宏润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车队将一面锦旗送到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操作部主管张铭和手中。
“自动化码头仅投产一年,屡次打破船舶作业的各项效率纪录,平均岸桥单机效率、船时效率、泊位效率分别提升30.3%、107.4%、140.5%,取得生产效率的长足进步。”码头操作部经理周垂剑介绍,今年以来,钦州港区自动化码头更是五次打破开港以来的最高作业效率纪录。
高效能背后是科技感的拉满。在自动化码头一二期项目建设衔接进程中,他们探索新技术、探究新工艺,又相继推出应用大型沉箱智能化安装技术等11项创新措施,为项目建设插上腾飞的翅膀:二期项目码头水工工程提前3个月完成任务,工程观感质量评价得分率92.7%,创北部湾港水工工程历史新高。

为确保自动化码头按期投产,项目团队加班加点。

“智慧码头”,离不开“智慧大脑”。
为让“智慧大脑”更“聪慧”,项目团队共完成了35项自动化作业流程改进及创新,193项业务流程改进优化,以及64个版本的IT系统升级和436项功能优化。科技赋能助力安全生产,百箱故障率降低94.6%,故障处理时长下降54.5%。同时,这些技术创新还使得码头的设备能耗较传统自动化码头节省约30%,设备单箱耗电量降低45%。
“今年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建成后,彻底改变‘流大汗、出大力’的作业方式,推动‘汗水经济’转化为‘智慧经济’。”北部湾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闻祖毅表示,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较之前提高约30%,操作人员减少80%。
港口联通世界,智慧引领未来。
田仁杰曾是一名传统人工码头的岸桥司机,2021年开始负责远控中心组建工作。“由于港口作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原来只属于‘男性’的岗位,在自动化码头舒适的环境中女性同样也可以胜任。”他说,远控中心现有59人,其中6名为女性。
1999年出生的黄滢是“巾帼班”成员,两年前成为一名合格的轨道吊远控员,第一次上岗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只需坐在电脑屏幕前动动手指,就能操纵百米之外的轨道吊装卸货物,科技范十足。如今,技术娴熟的她,可以同时操作10台设备,仅需30秒便可完成辅助作业。

远控“巾帼班”成员在对新员工进行岗前培训。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见金。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自设计之日起,就以“更智能、效率输出更稳定、码头运营成本更低,装卸质量更优,作业更安全”而著称,通过海上运输的货物抵港后,可直接在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港口作业区装车,经过“识别闸、校验闸、放行闸”三合一的智能卡口后,可快速进入铁路主干线,实现海铁联运无缝对接。
2023年6月30日,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与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全面破除多年来的物理隔阂,归入同一海关监管区、同一作业区,实现区域一体化运营;9月11日起,海铁联运货物无需再绕行进出码头卡口,由原来的“二进两出”码头和中心站闸口减少为“一进一出”,车程缩短约2公里。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023年12月12日,一列满载印尼起酥油、新加坡面粉、柬埔寨香米等100个集装箱的海铁联运班列,从钦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缓缓发出驶向重庆团结村站,标志着2023年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突破9000列,提前20天完成年度目标。截至11月30日,今年钦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73亿吨,同比增长11.4%,集装箱完成557.2万标箱,同比增长16.9%,挑起北部湾港年度目标800万标箱的大梁!“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壮美画卷正徐徐铺展。
2023年12月14日至15日,习近平总书记刚结束对越南的国事访问回国,就来到广西考察。他强调,要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实施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平陆运河,高水平打造北部湾国际门户港,提高江铁海多式联运能力和自动化水平。

钦州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高效作业,大气磅礴。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
从1992年钦州港开港第一炮响起,到2018年钦州港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吨,到2022年建成全球首个“U”型工艺、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再到2023年钦州港大榄坪南作业区9号、10号泊位顺利通过竣工及对外开放验收,满足世界最大的20万吨级集装箱船靠泊要求……30余载光阴,一代代港口建设者,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能”。
而今,又乘春风浩荡时,江山壮丽,人民豪迈。面朝大海,向海图强,奔赴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国式现代化钦州篇章波澜壮阔、气势如虹。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提示:

    由于机构整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政务服务平台已合并到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政务服务平台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