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人工智能(AI)作为推动科技跨越、产业升级与生产力跃升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变革着各行业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积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催生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钦州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关键节点和中国西部地区货物出海的重要门户,在蓬勃发展的中国—东盟贸易背景下,AI赋能多式联运的高效运输模式备受瞩目。AI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能够提高港口的运营效率,还能优化多式联运的管理流程,提升货物运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钦州港多式联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AI赋能钦州港多式联运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钦州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物流规模与多式联运业务呈现爆发式增长。2024年,钦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2.08亿吨,同比增长7.5%;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96万标箱,同比增长12.1%,两项数据均再创历史新高。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开行突破1万列,沿线省(区、市)经钦州港口岸进出口额达469.1亿元,同比增长31.3%。多式联运班列已从“线”成“网”,辐射18省(区、市)73市157个站点,货物运输效率显著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与近年来钦州港加速港口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一系列实践有着直接关联,而这些实践往往就是“技术赋能”的过程,其中AI技术在钦州港多式联运场景中的运用,成效尤为显著。
在广西优化营商环境“十大先进典型示范案例”评选中,钦州港“开创集装箱多式联运‘一站式’全自动化模式”案例脱颖而出。AI技术赋能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成效显著:其一,构建了货源组织“一张网”格局。通过建立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城市“一地一策”合作机制,强化陆海双向统筹,推行铁路、港口集团等与沿线企业的“一企一策”合作模式,促进各合作方在技术、设备、信息等方面的共享互通。其二,搭建了港航服务“一体化”平台。全国首创铁路集装箱场站直伸码头前沿,以全球首创的U型建设工艺建成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推动联运设施、作业与贸易的一体化。其三,健全了口岸通关“一站式”体系。深化海关、铁路、港口三方信息系统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不同性质海铁联运集装箱的快速分类、甄别、分流与顺畅链式管理。其四,打造了联运协同“一港通”模式。推动钦州港与重庆、新加坡等国内外口岸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互联互通,探索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实现信息数据与全程铁路海运的互认互通。
实践证明,针对钦州港多式联运场景应用AI技术,对于优化运输管理流程、实现不同运输方式间的无缝衔接与高效流转、整合多源数据并进行深度分析,以及实现园区运营与决策智能化,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AI技术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一是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形势严峻。数据在采集、存储、传输与使用过程中,存在泄露与篡改风险,可能导致企业商业机密与客户个人信息泄露。一旦发生数据安全事故,不仅会损害企业声誉,还可能引发法律纠纷,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二是技术标准与规范不统一。不同运输方式与地区间AI技术应用的差异,导致数据共享与协同困难,制约了智能化进程,阻碍了行业发展。三是人才短缺与技术应用能力不足。部分多式联运企业引入智能调度、仓储等AI系统后,可能会因缺乏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无法有效操作与维护,导致应用效果下降。四是成本投入与效益平衡难度较大。包括硬件采购、软件开发、人员培训等在内的高额费用,使钦州港多式联运企业面临如何在有限成本下实现AI技术高效应用与良好经济效益的难题。五是统筹规划、拓展应用力度不够。多式联运涉及面广、利益纷争大,特别是行业部门、物流企业各自为政,散而不强。这使得资源难以有效集中,协同效应难以发挥,限制了AI技术在多式联运全链条中的广泛应用与深度融合,阻碍了整体效率的提升与创新发展。
AI赋能钦州港多式联运进一步转型升级
随着钦州入选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广西首批交通强区试点市,以及以钦州港为核心的北部湾港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列入国家示范项目,钦州港打造全国集装箱多式联运标杆的目标愈发明确,进一步拓展AI技术在钦州港多式联运场景中的应用,AI赋能钦州港多式联运进一步转型升级,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为此,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强化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对数据采集、存储、传输与使用全过程实施严格管控。采用先进的加密与访问控制技术,保障数据的安全存储与传输,防止数据泄露与篡改。同时,加强员工数据安全意识培训,提高重视程度,规范操作行为,防范内部人员数据泄露风险。定期开展数据安全审计,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隐患,确保数据安全。
统一技术标准规范促进协同。加强政府部门的引导与协调,推动AI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标准与规范统一。制定统一的数据格式、接口标准与通信协议,促进不同运输方式与地区间的数据共享与协同。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推广,加强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多式联运智能化发展。建立技术标准监督机制,确保企业严格执行统一标准,提高多式联运系统的兼容性与协同性。
构建多元人才支撑体系。加强北部湾大学等高校在AI技术与交通运输领域的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培育既懂AI技术又熟悉经济的复合型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加强企业现有员工的培训与再教育,提升AI技术应用与管理能力,同时积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充实技术与管理团队。设立人才奖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投身多式联运智能化建设,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优化成本效益平衡策略。多式联运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与实际需求,合理规划AI技术应用的成本投入。在引入AI技术时,充分考量技术成熟度、适用性与成本效益,选择适合企业的技术方案。建立健全效益评估机制,定期评估与分析AI技术应用效果,及时调整应用策略,确保企业在AI技术应用中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拓展战略引领下的场景应用。政府与行业协会充分发挥战略引领作用,制定兼具科学性与前瞻性的AI场景应用发展规划,明确不同阶段AI应用的主攻方向与实施路径。积极引导企业与个人践行“AI+”创新理念,通过多方联动、协同发力,推动AI技术在多式联运全链条各环节的精准嵌入与有序迭代,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革命,实现钦州港多式联运产业的系统性升级与高质量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