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来,我市依据《钦州市开展“技能广西行动”加强新时代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方案》,通过“三个聚焦”打好人才培育“组合拳”,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261924人,其中高级工及以上高技能人才达13033人,为打造“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枢纽城市、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符德任 制图
聚焦一个“训”字 人才“蓄水池”越来越满
普惠培训扩量,夯实人才培育根基。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和重点就业群体特点,全市精准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2025年以来累计培训4038人次,覆盖制造业、服务业等重点领域。
同时,鼓励规模以上企业设立职工培训中心,面向内部职工及上下游关联企业开展“定制化”培训。对建成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企业,给予80万元建设经费补助,推动企业成为人才培育“主阵地”。
以实训平台提质,搭建能力提升载体。三年来,我市累计争取中央和自治区乡村振兴财政专项补助9000万元,建成钦州市公共实训基地、浦北县公共实训基地、灵山县公共实训基地、中国—东盟(广西)船舶与海洋工程中高级技能实训基地等4个公共实训平台,形成覆盖全市的高技能人才实训网络,为船舶制造、装备维修等领域提供“实战化”训练服务。
聚焦一个“带”字 带出干事“好徒弟”
建强大师工作室,发挥“传帮带”效应。我市出台《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评选管理办法》,构建“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三级工作室培育体系,鼓励行业协会、职业院校、龙头企业打造技能传承平台。
目前,全市已建成技能大师工作室13个,其中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自治区级4个、市级8个。其中,北部湾港钦州码头有限公司工作室研发的多项港口机械维修技术,年节约成本超300万元。
以赛促训育精英,竞技场上“练真功”。常态化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组队参与全区职业技能竞赛,形成“以赛选才、以赛促训”的良性机制。
同时,出台竞赛证书管理办法,明确选手可凭竞赛成绩晋升职业资格等级,激励技能人才在竞技中突破自我。近三年来,全市通过竞赛培养出高级工以上人才230余人,其中12人获“广西技术能手”称号。
聚焦一个“准”字 构建育才“新渠道”
靶向培育紧缺人才,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我市动态更新《钦州市急需紧缺职业工种目录》,将石化产业相关工种、焊工、车工、仓储管理师、物流师等现代服务业工种纳入重点培育范围。据统计,全市石化产业高技能人才已达2000余人,为千亿级石化产业集群提供坚实支撑。
同时,下放认定自主权,鼓励重点企业、行业协会自主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支持企业结合生产实际开发题库、制定考核标准、自主发放证书。
其中,北部湾港钦州码头、广西石化等4家试点企业,至今年6月底,累计开展认定30批次,9570名职工通过考核获得相应等级证书,其中85%以上成为企业技术骨干,实现“培训—考核—使用—待遇”闭环管理。
构建多元培训体系,拓宽育才“主渠道”。整合31家备案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资源,引进18家区内优质职业院校,推动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等院校与企业共建“教学车间”“教学工厂”,开展“订单式”培训。
针对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需求,重点培育物流管理、港口机械操作等技能人才。近三年来,我市累计培训物流领域技能人才757余人,实现技能人才“量质齐升”。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