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长者专区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以科创为笔 绘就钦州港能源仓储新地标

2025-08-26 17:54   来源:中新网广西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近日,由中交天津航道局承建的钦州港金谷港区金鼓江作业区11号泊位工程两座巨型干煤棚钢结构顺利封顶,它们不仅是国投钦州电厂能源储运的“坚固铠甲”,更是绿色建造理念的生动实践。这座跨度98米、弧顶高40.86米的钢铁巨擘,从施工到落成,每一处细节都镌刻着“环保优先”的印记,为能源仓储工程的绿色转型树起新标杆。

项目供图

技术创新 斩断污染源头

传统钢结构施工中,酸洗除锈工艺会产生大量含酸废水与有害气体,成为环保难题。而该项目团队创新采用的电磁感应加热物理退锌工艺,彻底摒弃了酸洗环节——通过电磁感应技术实现钢材表面锌层的物理剥离,全程无化学污染物排放,从源头切断了污染链条。

更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将焊接环节全部转移至工厂完成,现场仅通过高强螺栓进行组装。这一模式不仅减少了露天焊接产生的烟尘污染,更通过工厂标准化作业降低了材料损耗。配合BIM平台对网架挠度的实时监测,确保施工精度的同时,让钢结构提前15天封顶,间接减少了施工期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这项创新成果,也为项目摘得“2024年中国建筑业协会绿色建造竞赛三等奖”奠定了核心基础。

智慧管理 精打细算“绿色账”

在广西持续雨季的不利条件下,如何减少材料周转中的浪费与污染?项目搭建的“BIM+物联网”智慧管理平台给出了答案。该平台融合风洞试验数据与无人机实时监测,构建起全链条绿色管控体系:通过BIM模型与三维地形的深度融合,智能规划材料运输路径,避开雨季积水路段,减少车辆怠速等待造成的燃油浪费;无人机每日扫描网架安装精度与设备运行参数,及时调整施工节奏,避免因返工导致的材料二次消耗。

据统计,依托这一智慧体系,项目材料周转效率提升25%,运输环节碳排放,雨季施工废弃物排放量降低30%。这种“数据驱动”的绿色管理模式,让工程在高效推进的同时,始终将环保成本纳入精细化管控。

工艺革新 守护生态底线

98米大跨度钢网壳的施工,传统工艺需搭设大量临时支撑,不仅耗材多,拆除后还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项目团队创新的“山墙起步+高空散装”工艺,巧妙利用山墙平面网架作为永久支撑,从两侧向中部逐单元散装,彻底摒弃了临时支撑的搭设。

这一工艺不仅将施工效率提升30%,更减少了大量钢材临时消耗,建筑垃圾排放量降低60%以上。同步启用的缆风绳张拉系统与经纬仪监测,确保巨型钢网壳高空“精准对接”,避免因安装偏差导致的材料浪费。从“消耗型施工”到“节约型建造”的转变,让大跨度工程与生态保护实现了和谐共生。

如今,这两座干煤棚已成为北部湾畔的“绿色地标”。它们不仅承载着能源储运的功能,更见证着“环保与效能共生”的建造智慧。天航人以技术创新为笔,以绿色理念为墨,在能源仓储领域写下了“低污染、高效率、可持续”的新篇章,为钦州港乃至全国的绿色港口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环保动能。(陈开源)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提示:

    由于机构整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政务服务平台已合并到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政务服务平台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