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被称为工业的血液,其价值却远不止于驱动机器的燃料。
走进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展厅陈列架上,橡胶轮胎、聚乙烯电缆……不同的石油制品让记者直观感受到石油产业链的丰富延伸。
“目前我们在建的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投产后可年产120万吨的乙烯、60万吨的丙烯。这些基础化工原料通过后续装置深加工,就能转化为聚乙烯电缆等市场紧缺的化工产品,进一步拓宽石油的应用边界。”该公司生产准备部高级主管杨立光介绍。
他提到的120万吨/年乙烯装置,正是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中的核心组成部分。2022年,项目启动建设120万吨/年乙烯等14套化工装置,改造2套炼油装置。今年7月14日,该项目全面建成。
200万吨年柴油吸附分离装置,是“减油增化”的重要装置。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供图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果,不仅是广西石化实现从“燃料型”炼厂向“化工产品及有机材料型”炼厂的关键转型,更填补区域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空白,满足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地区市场需求,助力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万亿级绿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
从蓝图绘制到落地建成,三年多的攻坚历程中,挑战接踵而至。
“项目推进过程中,土地平整曾是我们面临的大难题,建设地块涉及居民用水、用电原有线路的迁改,协调难度大、周期紧。”项目管理部PMT5项目副经理姜鹏说,关键时刻,钦州港片区管委会的及时介入,让难题迎刃而解。
“管委会得知情况后,全程跟进线路迁改、场地清理等工作,帮我们打通堵点,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姜鹏介绍,正是这份管家式服务,让项目得以按计划推进,最终在今年7月14日全面建成。
这一成果的背后,是钦州港片区为重大项目量身打造的常态化服务机制。目前,钦州港片区已形成常态化服务机制,持续开展“出机关强服务”“摸实情优服务”活动,片区工作人员主动走出办公室,通过上门服务、现场办公的形式,深入项目建设一线,重点协调解决项目征拆、场地平整、线路迁改、水电路气等配套要素和关键问题,建立问题台账、跟踪督导解决,为项目建设提速。
如今漫步钦州石化产业园,项目建设的成效肉眼可见:错落有致的装置区里,管道纵横却井然有序;现代化控制中心内,屏幕上的数据实时跳动……
“项目投产后,公司每年成品油产量将减少300余万吨,同时新增306万吨高端化工品产能。”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首席专家许普介绍,这“一减一增”的背后,是企业从“卖燃料”到“产材料”的价值链跃升,更是产业链竞争力的质的提升。
从2005年落户钦州至今,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的20年成长史,堪称政企同心共促发展的生动样本。
“我公司落户钦州20年,从无到有,从3000亩的千万吨炼油厂发展到8000亩的炼化一体化企业,地方政府在用地、物流通道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该公司总经理王生伟由衷点赞。
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打造与广西秀美山川相和谐的环境友好型企业。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供图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的重要枢纽,钦州港背靠西南腹地、紧邻东盟市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是发展石化产业的“沃土”。
“十四五”以来,随着中国石油广西石化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项目等一批重大石化项目落地,再加上政企协同构建的优质服务生态,钦州港片区石化产业集聚效应持续释放,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慕名而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发展动能愈发强劲。
“未来,我们将继续沿着高端新材料的方向发展,为广西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贡献更多力量。”王生伟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