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以及由中马两国政府共同开创的“两国双园”国际产能合作新模式,成为中国政府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探索和积极实践。目前,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正在围绕建设第四代开发园区,更加突出国际合作导向和开发模式创新,致力于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示范区、科教和人才资源富集区、国际合作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园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高朴介绍说,“希望建成具有自由贸易功能的中国第四代开发园区,并在筑造面向东盟的国际产业合作新高地进程中发挥示范作用,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的重要探索和‘一带一路’建设先行先试的重要实践。”
完善金融体系,实现投资多元化
不断完善和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才能给园区的发展建设提供充分的资金源泉,中马钦州产业园支持园区与战略股权投资基金或其他金融机构合作,推进产业金融创新。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跨境服务业集群时,优先考虑与龙头商、先导商、集成商实施战略合作,整合相关技术、人才和资本要素,加快构建一批TFM(Technology- Finance- Manufacturing & Modern services)产业发展平台,以“园中园”模式实施开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平台化、集群化、资本化发展。
以实现投资多元化为目标,逐步建立以资本为导向的园区开发体系。园区改变传统园区以土地经营为主的开发模式,探索投资收益来源从土地经营向城市经营、产业经营和资本经营相结合转变,引导投资者实现开发建设的综合收益。实施财政资金资本化战略,逐步放大财政资金的投资带动作用,减少财政资金直接补助产业项目,强化产业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扶持,实现财政扶持资金的可循环、可回收和高效率利用。以“两国双园”为载体,加快金融国际化步伐,积极稳妥推进跨境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与东盟国家金融机构合作,拓展境外资本利用渠道和方式,谋划设立中马合作银行、中国东盟产能合作投资基金等跨境金融服务机构。
推进国际合作,建设“东盟商谷”
经济园区“国际化”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周边国家加紧合作共谋发展更是时代之需。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以推动中国—东盟产能合作为己任,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积极谋划建设“中国制造2025”示范园区。建立两国联合招商工作机制,强化龙头商、先导商和集成商的招商引资工作,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促进生物医药、光电产业、电子商务和燕窝、清真食品等一批重点项目在园区建成投产,初步构建具有新兴产业特征的园区产业集群。
为进一步推进国际合作,园区以金鼓江流域“三江四岸”为核心区,规划建设“东盟商谷”,重点发展港航服务、物流配送、商品展示和金融服务等优势服务业。主动参与中国—东盟信息港建设,依托中国—东盟港口城市互联互通网络平台,强化信息服务、卫星应用、跨境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和人力资源服务等重点项目支撑,形成中国—东盟信息港的重要产业基地。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业务,推动服务业投资便利化,建设面向东盟地区的跨境医疗、旅游、咨询、教育和文化交流与合作基地。
优化服务环境,加速人口聚集
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近年内重点规划一批人口集聚型项目入园,以“人气”带动“商气”,初步形成园区城市规模和服务功能。积极布局电子信息、贸易加工等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重点建设马来西亚城、商场超市、星级酒店、安居小区等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加快启动英华国际职业学院、钦州技工学校等一批科教项目。实施园区“乐业安居”工程,探索推行“经营性”安置模式,将农民安置房纳入园区统一规划建设,并赋予其园区产业配套功能,将园区打造成功能性社区。加快完善园区城市公共配套服务功能,启动建设派出所、垃圾转运站、消防站、变电站、加油站、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项目,以吸引更多的人流聚集,形成热闹生活区。
加紧人口聚集的同时推进工业的聚集,园区探索实施项目“直通车”制度,简化招商决策流程,加快推进一批骨干项目入园。建立园区服务企业帮办制度,领导带头联系和服务项目,为园区企业提供“一站式”、“保姆式”、“一条龙”服务。围绕产业和城市项目开发建设需要,加快建立金融服务、大数据和云计算服务、国土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孵化器等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吸引更多的企业进驻形成商圈,引领园区经济快速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