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的多维目标
聚焦自贸试验区核心定位 加快内外贸一体化改革
一是消除内外贸制度性差异。针对传统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痛点,纵深推进“同线同标同质”工程,将出口商品质量管控体系复制延伸至国内市场,实现内外贸产品在认证标准、质量检测等环节监管一致性。同步推动外贸产品与国内渠道对接,通过标准统一、产销协同和品牌培育,增强企业对冲外部风险能力。二是破除行政性市场分割。打通市场准入退出、要素配置等制约循环的卡点堵点,推动要素市场化改革,打破“内卷式”竞争乱象,统筹贸易、数据安全流动等环节,减少行政干预,建设更高标准的统一大市场。三是创新数字技术监管模式。建立跨境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在海关通关、保税物流等应用场景实现全链条数字化监管,缩短通关时间。依托“数字口岸”平台整合金融、税务、外汇等功能模块,构建“单一窗口”协同服务模式,有效提升监管效能。
第二,全面对接高标准规则,降低内外贸转换成本。自贸试验区作为内外规则创新对接的“国际枢纽”,通过立体化改革举措,有效降低内外贸制度性转换成本。
一是创新性改造国内规则体系。主动适应国际经贸规则重构趋势,瞄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经贸规则前沿,将高标准经贸规则和片区功能定位相结合,在数字身份国际互认、数据跨境流动等领域先行突破,推动本土规则创新性改革,打造兼具国际竞争力与中国特色的规则体系。二是建立国际标准跟踪转化机制。建立国际标准动态跟踪转化系统,重点突破智能网联汽车、电子商务等领域标准编译,同步推进环境标准、知识产权保护等规则转化,将实践验证的经贸规则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及自贸协定向国际推广,为全球经贸规则重塑提供“中国方案”。三是深化区域国别规则对接。针对重点市场,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成员国、拉美、中亚等国家建立“国别适配”对接机制,立足各国资源禀赋开展通关便利化、跨境支付结算等领域压力测试,实现原产地规则优化与标准互认突破,形成“一国一策”定制化方案,优化跨境产业链布局。
第三,赋能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内外贸市场双向拓展。自贸试验区作为产业协同联动的赋能平台,通过打破产业空间阻隔和制度藩篱,形成优势互补、效能倍增的内外贸发展范式。
一是打造差异化优势产业集群。聚焦生物医药、航空维修等领域,将制度创新深度定向嵌入产业链条,以“一域一特色”错位协同模式打造差异化优势产业集群,形成“制度+产业+创新”联动发展格局,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矩阵。二是构建立体开放的跨区域分工体系。以“区内集聚、区外协同”模式突破空间限制,区内加强与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联动,释放产业链集群效应;区外完善跨试验区产业联盟协调机制,实现研发设备共享、标准互认和利益共担,构建立体开放的跨区域分工协作网络。三是贯通内外贸的产业发展生态。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双向开放合作,创新“跨境电商+产业带”发展模式,通过跨境电商综试区与数据要素试验区联动,形成商贸带产业出海、产业促商贸升级的内外贸贯通格局。
第四,培育壮大企业主体,提升内外市场服务能力。自贸试验区作为区域开放的核心动力,通过提升市场服务能力,实现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向互济。
一是培育内外贸一体化示范领军企业。依托产业链集群实施“强链育企”工程,培育一批内外贸一体化领跑企业,重点提升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渠道建设等核心能力,支持构建国际化营销网络、物流体系与售后服务体系,带动上下游协同开拓市场。二是创新中小微外贸企业金融服务机制。建立“政银企”协同平台,实施中小微外贸企业“清单式”分级管理,扩大出口信用保险承保覆盖面,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供应链融资方式,缓解企业转内销资金不足、收款周期长等难题。三是构建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建立覆盖国内出口标准、通关流程、国际市场准入规则的全链条政策服务体系,加快跨境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境外港口的跨境运输合作,推进沿海内河港口“铁水联运”体系建设,加速海外仓布局,拓展国际航线网络与运输服务辐射范围。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