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长者专区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园区概况 > 园区简介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简介

2025-03-17 08:58   来源: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一、基本情况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于2012年3月经国务院同意设立,与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构成中马“两国双园”,在全球首创中外两国政府互设产业园区合作模式。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主体管理机构,统筹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港片区、钦州综合保税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的建设发展,发展定位为建设“一港两区”,即西部陆海新通道国际门户港、向海经济集聚区和中国—东盟合作示范区,重点发展港航物流、国际贸易、绿色化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林木粮油加工等产业。

二、发展概况

设立以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抢抓“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沿边临港产业园区和平陆运河建设机遇,立足向海图强,写好开放篇章,突出改革创新,着力聚产业、建大港、优环境,展现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活力。2024年,园区(不含钦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93.8亿元,增长4%;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36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4.2亿元,增长44.8%;工业投资完成226.9亿元,增长52.4%;进出口贸易总额完成786.2亿元,增长9.1%;实际使用外资完成2259.7万美元;批发业完成1992.6亿元,增长12%;其他营利性服务业完成54.6亿元,增长100.5%;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完成2.08亿吨、696万标箱,分别增长7.5%、12.1%。

国际门户港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已建成生产性泊位90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61个,获批对外开放泊位43个。建成广西首个30万吨级油码头和全国首个海铁联运自动化码头,具备20万吨级集装箱船单向通航、30万吨级油轮通航能力。累计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73条,通达全球127个国家及地区的555个港口。2024年,钦州港年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2亿吨大关。建成投运全国唯一位于非省会地级市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辐射范围拓展至18省(自治区、直辖市)、73市、157个站点。2024年开行突破1万列、增长4.6%。钦州港与越南海防港跨境“直通船”正式开通。

向海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壮大。2024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在全国229个国家级经开区中排第34位,首次进入国家级经开区50强。全年统筹推进自治区层面重大项目47个,总投资2132亿元;新签约产业链项目85个,总投资338亿元。钦州石化产业园作为西南地区首家千亿级专业化工园区,连续12年入围“中国化工园区30强”,位列2024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第17位。目前,园区已搭建起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主体的向海经济“四梁八柱”。化工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以中石油、华谊、恒逸、桐昆为龙头的发展体系,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形成了中伟、格派等为龙头的发展体系,装备制造产业形成了以中船、远景、锦峰为龙头的发展体系,林浆纸产业以金桂为龙头正在推进林浆纸一体化基地建设,粮油加工产业形成了以中粮、闵和等企业为引领的发展架构。

面向东盟开放示范效应日益彰显。2024年,成功举办中马“两国双园”联合合作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两国双园”合作迈上新台阶。积极发挥创新带动发展效应,累计形成具有“钦州特色”的制度创新成果200余项,其中92项获全区复制推广,占全区214项的43%,数量位居广西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第一。集装箱跨境物流“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改革案例入选全国自贸试验区第五批最佳实践案例,并同时获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联席会议简报印发。跨境金融服务水平持续提升,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5项业务全部落地实施,累计业务量突破470亿元。高水平推动构建面向东盟的大宗商品交易新渠道,创设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启动运营北部湾(广西)大宗商品期现联动交易平台,成功发布全国首个锰矿现货价格指数,启动运营大宗商品“双循环”期现联动产融基地和数字化保税金融监管仓,率先落地国家大豆离岸现货交易试点,集聚了原油、锰硅合金、氧化铝、原木等11个品类期货交割仓库(厂库)。2024年,钦州综合保税区首次进入全国综合保税区前50名,排31位,并首次进入西部和东北地区A类榜单,排第5位。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提示:

    由于机构整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政务服务平台已合并到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政务服务平台

    确定
    ./W020240820417846955557_ORIGIN.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