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
配色
辅助线
重置
长者专区
简体版|繁体版
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中马合作 > 两园互动

中马“两国双园”聚势 合奏发展强音

2025-04-16 09:06   来源:中国新闻发布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马来西亚关丹港全景 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中国与马来西亚不仅是隔海相望的好邻居,也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携手发展的好伙伴。建交50余年来,中马两国不断拓展贸易、投资、通信、数字经济、教育等各领域交流,深化互利共赢合作。

在中国与马来西亚友好合作的版图上,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以下简称“中马钦州产业园”)与马来西亚—中国关丹产业园区(以下简称“马中关丹产业园”)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两国双园”的共赢篇章。两个产业园分别于2012年4月、2013年2月开园建设,十余年来,“双园”一步步从荒地蜕变为现代化国际园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形成了以绿色石化、棕榈油、燕窝、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为主的产业集群;马中关丹产业园区则立足中国和东盟,面向亚太地区,重点发展钢铁及有色金属、机械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加工贸易和物流等产业。

双园启航:共筑合作高地

春暖三月,在位于中马钦州产业园的燕窝加工贸易基地,工人们正小心翼翼地剔除毛燕里的杂质,智能化生产线在他们身后全速运转着。这些来自马来西亚的毛燕,经过21道工序加工后,贴上溯源标签,就新鲜“出炉”了。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坐落于中国广西钦州港。2011年第8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期间,中国和马来西亚签订了合作共建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的项目协议。2012年4月1日,钦州产业园在广西北部湾畔启动建设,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作为中国与东盟合作的窗口,这里不仅聚集了恒逸、华谊等龙头企业,还建成了中国首个全产业链集群式燕窝产业平台。截至2024年底,园区签约落户项目345个,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060亿元,首次进入国家级经开区50强,连续两年在广西五个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一位。

马来西亚马中关丹产业园的生产车间 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供图

隔海相望的马中关丹产业园位于马来西亚彭亨州,2013年2月启动建设。园区占地12平方公里,依托马来西亚东海岸第一大港关丹港,重点发展钢铁、轮胎、造纸等临港产业。作为中国在海外首个国家级产业园,这里诞生了马来西亚最大和最先进的全流程工艺钢铁企业——联合钢铁项目,其产品销往东南亚和欧美,目前从业人员约4300人,超70%为当地员工。此外,年产500万只蓄电池的骆驼动力电池项目、年产20万吨的ICP混凝土管桩项目已经投产。新迪轮胎、建晖纸业、普鑫纸业等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两园以“姊妹园区”形式互设,开创了中国同东盟国家互设国家级产业园区的先河。钦州港与关丹港缔结为“姐妹港”,开通双向集装箱直航航线;钦州市与关丹市结为国际友好城市;钦州产业园内有关丹大街,关丹产业园附近有钦州路。这种“港口—产业—园区”联动模式,为高质量建设境外合作园区树立了标杆。

中国—东盟博览会(东博会)是双园合作的重要推手。2011年,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项目在第8届东博会上签约;2013年,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通过东博会打开中国市场,对华出口规模逐年攀升。十余年来,两国越来越多的特色产品借由东博会的平台进入彼此市场,并实现了从展品到商品,从商品到产业,从产业到产业链的蜕变。如今,东博会已推动超200个项目落户双园,中马“两国双园”升级为国际产能合作标杆;中国新能源汽车在马来西亚市场份额跃居48.8%;马来西亚棕榈油、燕窝等特色商品从展品升级为跨境产业链;东博会“永不落幕”的智能化展厅更让合作从线下延伸到云端……多年来,中国—东盟博览会不断发挥“政府搭台、经济唱戏”合作模式优势,持续助力中马两国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钦州实践:制度创新驱动千亿产业
自开园以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始终坚持以改革破题,以开放赋能,努力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核心支点。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两国双园”模式的先锋。中马“两国双园”启动建设后,陆续出现了中印尼“两国双园”、中泰(崇左)产业园、中国(漳州)—菲律宾经贸创新发展合作园区等。

钦州港码头全景 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国际产能合作引领者。在产业合作方面,园区加快打造中国—东盟跨境产业链,并与东盟地区搭建“钦州—东盟国家”双基地运营模式,东盟国家的榴莲、燕窝、棕榈油等特色产品通过园区进入广阔的中国市场。此外,依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金融创新试点政策,广西已在南宁、钦州、崇左三个自贸片区全面推广跨境人民币结算、跨境融资、跨境金融区块链等业务。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正式将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钦州港则成为“一带一路”海陆衔接的重要门户港。6年来,园区把通道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目前,钦州港已拥有89个泊位,支持20万吨级集装箱船单向通航及30万吨级油轮通航,73条内外贸集装箱航线连接着世界126个国家和地区超过548个港口,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辐射范围拓展至我国18省、73市、156个站点。园区还与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强化产业互联,与四川以“飞地园区”模式共建川桂国际产能合作产业园,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不断迈上新台阶。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多重平台叠加新高地。以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为基本盘,中马钦州产业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作为主体管理机构,统筹中马钦州产业园区、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钦州综合保税区、钦州港经济技术开发区、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等多个国家级园区的建设发展。钦州产业园同样是广西地区优惠政策叠加、平台叠加优势较为明显的地区,享受西部大开发、北部湾开放开发、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沿边临港产业园区等多重优惠政策。
关丹突破:马来西亚东海岸的“中国印记”
清晨的关丹港码头,巨型桥吊装卸着货物,印有“北部湾港”标识的集装箱整齐排列。往来的运输车辆络绎不绝,一派繁忙景象。

从昔日沼泽密布的原始丛林到今朝高楼林立的现代化产业新城,马中关丹产业园自2013年开园以来,仅用十余载春秋便实现了凤凰涅槃般的跨越式发展:截至2025年2月,产业园完成土地开发约10平方公里,累计签约入园项目15个,完成开发及产业投资超过137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关丹产业园区十分注重提升港口吞吐能力,打造现代化物流基地。关丹港两个15万吨级深水码头已建成运营,成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公共散货操作码头。同时,园区加强与钦州产业园联动合作,共同开通多条集装箱直航航线。据统计,关丹港口吞吐量从2012年的1200万吨跃升至2024年的2559万吨,成为东盟重要的能源与原材料中转站。

在广西中马金谷燕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毛燕生产车间里,工人们正在对进口自马来西亚的毛燕进行挑毛除杂工序。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2019年,依托关丹独特的港口优势,联合钢铁项目顺利落地马中关丹产业园,不仅填补了马来西亚全流程钢铁生产H型钢的空白,也改写了马来西亚拉丝材全部依靠进口的历史。“过去我们需要从韩国进口高端钢材,现在自己就能生产,成本降低30%。”一位马来西亚工程师自豪地说。

关丹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文化交融的动人故事不断上演。建设初期,马中两国间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曾让双方员工都感到头疼。每到下午三点,马来西亚工人总会“自觉”进入下午茶时间,热火朝天的工地好似被按住了“暂停键”。中方管理者没有强制改变这一习惯,反而加入茶歇,在榴莲糕与拉茶的香气中倾听员工需求。这种尊重换来信任,当地员工主动调整作息配合工程进度。如今,关丹少年篮球队定期赴钦州交流比赛,孩子们在球场上建立的友谊成为两国民心相通的生动注脚。

关丹产业园的建设也带来发展理念的革新。新迪轮胎不断加强研发与制造能力,规划年产能为650万条;东莞建晖纸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生物处理技术,污水日处理能力达70000吨。这些项目不仅创造近2万个就业岗位,更带动马来西亚制造业转型升级。马来西亚交通部部长陆兆福十分赞赏关丹产业园的建设成就,他期待两国在民心相通领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变到质变,十余年来,“两国双园”成为中马经贸合作不断深化的生动写照。展望未来,双园将挖掘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潜能,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正如六百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建立友谊、促进贸易往来,今日,“两国双园”的合作模式,也将继续推动中马友谊之舟扬帆远航。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

    提示:

    由于机构整合,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政务服务平台已合并到自贸试验区钦州港片区政务服务平台

    确定